李开复的 AI 公司零一万物:All in ToB 后的转型与突破
日期:2025-07-29 14:57:39 / 人气:30

2025 年 7 月 22 日,李开复时隔半年首次线下面对媒体,在零一万物总部宣布企业级 Agent 正式发布,同步升级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至 2.0 版本。这场发布会不仅是零一万物战略转型的成果展示,更揭示了这家曾位列大模型 “六小龙” 的 AI 公司在行业洗牌期的生存之道。从 2024 年下半年酝酿转型,到 2025 年初官宣 “All in ToB”,再到如今推出核心产品,零一万物的路径选择折射出 AI 行业从通用大模型竞赛转向行业落地的深刻变革。
一、战略转型:从通用竞赛到垂直深耕
零一万物的转型并非临时起意。早在 2024 年下半年,当大模型行业还沉浸在参数比拼的热潮中时,公司内部已开始讨论战略方向调整。彼时,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通用大模型的商业化路径逐渐模糊,这让零一万物的核心团队意识到必须寻找差异化赛道。2025 年 3 月,李开复率先提出 “All in ToB” 战略,成为首家全面拥抱企业服务的 “六小龙” 企业,并明确以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作为转型载体。
组织变革支撑战略落地。为确保转型顺利推进,零一万物在 2024 年底启动了系列人事调整:部分业务分拆独立运营,个别联合创始人离职。对于留守团队,李开复提供了两种选择 —— 要么投身 ToB 业务一线,要么加入与阿里云共建的 “联合实验室”。这种大刀阔斧的调整,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向市场传递了转型决心。正如李开复在发布会上所言:“组织变动只为让战略更清晰,我们要做企业最信赖的 AI 伙伴。”
差异化路径规避红海竞争。与其他 AI 公司不同,零一万物选择了 “不竞标、重服务” 的独特路线。联合创始人马杰解释:“竞标往往导致价格战,最终损害服务质量。我们更在意为客户创造真实价值。” 这种策略使其成功避开低毛利的项目竞争,转而聚焦高价值的深度合作。数据显示,其大型企业客户的服务金额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部分合作因能为客户带来 “数百亿业务规模的百分点级提升”,从而获得合理回报。
生态合作构建开放优势。零一万物将自身定位为 AI 生态的 “连接者” 而非 “竞争者”:在模型层面,兼容阿里通义千问等主流开源模型;在硬件层面,与芯片厂商保持紧密合作;在场景层面,通过联合实验室模式深化与阿里云等平台的协同。李开复强调:“我们是行业合作性最强的公司,优秀的模型和芯片都能为我所用。” 这种开放姿态使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能快速构建完整的 ToB 服务能力。
二、产品突破:企业级 Agent 的落地实践
2025 年 7 月的发布会,零一万物正式推出企业级 Agent 和万智平台 2.0,标志着其转型成果落地。这两款产品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基于对企业真实需求的深度洞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Agent 平台重构企业 AI 应用。零一万物的企业级 Agent 突破了传统大模型的应用局限,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记忆功能,能持续学习企业业务逻辑;二是工具调用能力,可无缝对接 ERP、CRM 等企业系统;三是场景适配能力,已开发出 PPT 助手、保险顾问等垂直应用。李开复用 “飞机与发动机” 比喻:“模型是发动机,Agent 则是完整的飞机 —— 仅有好发动机不足以飞行,还需要机身、航电等系统配合。” 这种定位清晰区隔了与纯模型厂商的竞争。
万智 2.0 降低落地门槛。升级后的万智平台采用 “一站式” 设计,企业可通过一体机或云服务两种模式部署。对于具备 AI 和 IT 能力的企业,能快速实现自助式应用搭建;对于技术基础薄弱的客户,平台支持零一万物工程师驻场交付。李开复特别强调:“我们的算法工程师会住到客户旁边的酒店,帮助完成最后一公里部署。” 这种 “重服务” 模式虽增加短期成本,但能确保项目成功率,形成口碑效应。
“一把手工程” 打造标杆案例。零一万物将 “CEO 驱动的 AI 转型” 作为核心方法论,选择高价值客户打造灯塔项目。具体路径是:从企业顶层战略出发,拆解应用场景,定制模型参数,共建业务应用。这种深度共创模式虽然周期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但能产生可衡量的业务价值。李开复透露,通过这种模式,部分客户已实现 “业务指标的显著提升”,这些成功案例将成为后续规模化复制的模板。
混合部署平衡安全与效率。针对企业数据安全顾虑,万智平台支持本地部署、云端协同的混合模式。工程师需赴客户现场工作,确保核心数据不离开企业边界。这种设计精准击中金融、制造等敏感行业的痛点,也是其能获得大型企业信任的关键。马杰表示:“客户数百亿规模的业务,不可能容忍数据安全风险,我们的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生存现状:不烧钱的 ToB 之路
在 AI 行业普遍面临盈利压力的背景下,零一万物的转型成效已初步显现 —— 通过高价值服务实现良性循环,摆脱了对融资的过度依赖。
盈利模式实现可持续性。与多数 AI 公司 “烧钱换规模” 不同,零一万物的 ToB 业务已具备健康的盈利结构。李开复明确表示:“我们的项目毛利是行业最高的,绝非盲目烧钱。” 其盈利逻辑基于两点:一是高价值项目的合理收费,二是平台化降低边际成本。对于具备自助能力的客户,通过订阅制获得稳定收入;对于深度合作客户,则按价值分成获取收益。这种模式使公司在不参与价格战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现金流平衡。
客户结构聚焦头部市场。零一万物的客户以大型企业为主,涵盖制造、金融、零售等行业。这些客户不仅付费能力强,更能提供丰富的场景需求反哺产品迭代。李开复将客户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创灯塔客户,通过深度合作打磨产品;另一类是标准化用户,通过平台快速部署。这种 “高端引领 + 大众覆盖” 的结构,既保证了短期收益,又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竞争壁垒初步形成。在激烈的 AI 竞赛中,零一万物通过差异化策略构建了独特优势:一是避开红海竞标,选择高价值赛道;二是强化服务能力,形成难以复制的交付体系;三是保持开放合作,整合生态资源。马杰坦言:“一线很少碰到直接竞争,因为我们的路径选择与同行不同。” 这种错位竞争使其在行业洗牌期站稳脚跟。
未来挑战仍需突破。尽管转型初见成效,零一万物仍面临三重考验:一是如何将灯塔项目的成功经验快速复制,实现规模化增长;二是在工程师驻场模式下,如何控制服务成本;三是当巨头加速布局 ToB 市场时,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李开复对此有清醒认知,将产品迭代聚焦于 “降低落地成本” 和 “提升自动化程度”,逐步减少对人工服务的依赖。
结语:AI 商业化的务实探索
零一万物的转型之路,为深陷困境的 AI 公司提供了一种可行范式 —— 通过聚焦 ToB 市场,以 “重服务、高价值、强合作” 的策略,实现商业价值与技术创新的平衡。李开复的选择看似保守,却精准把握了行业周期变化:当通用大模型的泡沫褪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AI 应用才真正具备生命力。
这家公司的现状证明,AI 企业不一定需要靠烧钱维持生存,ToB 市场的深度挖掘足以支撑健康发展。其企业级 Agent 和万智平台的落地,也为行业提供了技术转化的参考样本 —— 真正有价值的 AI 产品,必须扎根业务场景,而非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未来,随着 AI 技术与产业的进一步融合,零一万物的模式能否持续成功,还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 “All in ToB” 的战略下,这家公司已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成为 AI 行业转型浪潮中的一个独特注脚。正如李开复在发布会上所言:“创造可衡量的价值,才是 AI 公司的终极使命。”
作者:蓝狮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适合与异性共赏的高分电影推荐09-13
- 《国宝迷踪之寻迹大唐》立项:唐...09-13
- TVB 力捧小花暗戳戳撒狗粮!产...09-13
- 《与晋长安》结局圆满不拖戏!网...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