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资源不支持搞内部 “赛马”,只能去跟外部竞赛
日期:2025-08-04 17:25:33 / 人气:16

市场现状与技术竞争压力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市场表现亮眼,总销量达214.6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1.5%,海外销量增长118.2%,国内市场增幅为18.9%。不过,国内市场增速放缓,一方面是比亚迪零售占比超15%带来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也面临友商竞争压力。随着新能源技术进入成熟期,比亚迪的“先手优势”红利期逐渐过去,竞争对手沿用其开拓的技术路径追赶,技术驱动的产品差异化缩小,市场竞争愈发激烈。2025开年后,比亚迪连轴转发布技术发布会,体现出其技术被追赶的焦虑。
智能驾驶: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
智能驾驶的重要性与核心理念
智能驾驶将决定汽车产品的最终定位,王传福多次强调,智驾能否追赶和反超是决定比亚迪未来十年发展的关键一战,也是品牌向上、利润提升的必经之路。新技术院是比亚迪内部承担智能驾驶任务的核心部门,去年年底其智能驾驶团队规模扩张至5000余人,加上智能座舱和电动化研发团队,新技术院总人数达16000余名工程师,占比亚迪内部超10万名工程师的近1/6。
智能驾驶的本质与安全理念
在国家规范智能驾驶宣传和定义的趋势下,比亚迪认为智能驾驶辅助是安全出行的辅助功能,目的是降低驾驶疲劳、减少交通事故。比亚迪一直坚持这一理念,认为辅助驾驶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驾驶,尤其在复杂城市环境中面临极高挑战,很好的辅助驾驶功能也不能规避所有交通事故,当前重点是不断扩充场景、开发功能,同时从硬件上提升车的响应能力,辅助智驾增强能力范围。
用户使用情况与市场普及
比亚迪认为智能化普及如同电动化普及一样需要过程,过去智能化主要在20万元以上市场,如今下沉到10万元以下市场,消费者需要学习过程,比亚迪承担部分智能化教育普及任务。内部数据显示,用户对智驾能力的接纳度不断提升,发布泊车辅助兜底后,使用率从30 - 40%飙升到60%多,未来泊车应用率有望达100%;城区智驾场景使用率从10%左右增长到20 - 30%,且还会继续提升。
智驾技术探索与生态合作
前沿技术探索与评价标准
对于VLA等前沿端到端模型,比亚迪投入资源做预研和储备。新技术院内部团队“自己跟自己PK”,有严格的智驾能力评价方法,新模型指标必须超越当前正在迭代的方案才会推出,VLA上车取决于能否比现有方案更好。
算力竞赛与实际应用
比亚迪认为算法工程师希望算力越大越好,但实际目标是将先进大模型通过剪枝、优化部署到中小算力平台,在保证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带来更好用户体验,实际应用效果才是关键。
数据收集与质量提升
比亚迪追求高质量数据而非总量,之前数据全部上传云端,现在车端部署小大模型,精准收集特殊场景中老司机的数据,推进整体大模型能力持续提升。
生态合作模式
比亚迪坚持开放合作心态,与包括华为在内的优秀算法公司合作,同时强调具备全栈自研能力以主导整车设计和智能化进程。比亚迪探索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团队打通全栈能力,与合作伙伴明确分工、实现共赢。以璇玑架构为例,打造统一架构平台,外部算法公司开发基础功能,内部进行独有的硬件能力智能化开发,实现内外部智驾功能“协作”。比亚迪不追求在算法上完全替代合作伙伴,而是发挥各自所长,追求全栈自研能力是为了从全车视角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
芯片研发计划
比亚迪目前无明确计划自研芯片,采用英伟达、地平线等主流供应商的产品。未来芯片和算力供应充足时,重点将放在数据挖掘和算法优化上,以应对数据需求和算法挑战。
资源配置与外部竞争
新技术院规模与人力分配
新技术院目前总数约16000名工程师,座舱4000人、智驾5000人、电动化最多约8000人,整体规模已满足全系产品规模化需求。
资源配置与统筹
比亚迪在电动化平台有四大平台,由电动化和智能化团队深度合作完成开发,组织层面两个团队实现共建数据平台和共同研发机制,确保资源和技术结构同步演进。
内部竞赛与外部竞争
比亚迪资源不支持内部“赛马”,在智能化项目推进中,早期技术方案论证时会有多个方案碰撞,但开发阶段所有人专注一件事,提倡与市场中领先者对比,将对象定位为行业和外部。
海外市场挑战
海外市场方面,海外销量增长快,但智驾技术推广面临挑战。海外数据安全和本地化研发团队投入门槛高,如欧盟数据限制严格,各国道路情况不同需分别进行本地化部署和训练,推向全球会带来巨大财力和人力需求。目前海外消费者对智驾的感知还很弱。
作者:蓝狮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一辆摩托车的风光大葬:强制报废...08-18
- 动辄百万的创新药,商保如何接棒...08-18
- OpenAI 旧版回归,年度最失望 ...08-18
- 写于即将 3700 点的时刻,警惕伸...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