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吸毒艺人到立场争议:这位 “大师” 的面具该摘了

日期:2025-08-22 20:42:45 / 人气:4

"2025 年 8 月 13 日,北京世纪剧院的一场观众分享会上,导演赖声川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激烈的一次质问——观众指其长期启用吸毒艺人屈中恒。
这位以 “人文关怀” 著称的导演先是沉默数秒,随后冷脸回应 “这个问题没什么好谈的”,更被拍到离场时怒指观众的失控画面。
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让公众得以窥见“艺术大师”与其过往争议的冰山一角。
吸毒艺人的 “毒门贵人”:17 年的纵容与傲慢屈中恒的吸毒史堪称内娱 “劣迹艺人” 的典型案例。
2006 年,他因吸食违禁品被央视曝光,次年入狱服刑。
按照中宣部印发的通知关于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的铁律,他本应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然而,自 2008 年出演话剧《宝岛一村》开始,此后长达 17 年的合作中,屈中恒主演了赖声川导演的《如梦之梦》《如影随行》等十余部作品,甚至在赖声川专属剧场 “上剧场” 的开幕大戏中担任男主角。
赖声川的回应是 “保持原班人马是为了艺术完整性”,这种回应逻辑尤为荒诞,暴露了其所谓 “艺术追求” 背后的利益算计 —— 屈中恒作为赖声川的御用演员,早已成为其商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棋子。
更令人愤慨的是,事件发生后,赖声川团队被曝试图追查提问者身份以封锁消息,这种 “捂嘴” 行为与他倡导的戏剧精神背道而驰。
作品立场的 “美国心”:从丑化内地到历史解构赖声川的争议远不止于用人问题。
其作品中屡屡出现的敏感台词,暴露出对内地的扭曲认知。
在《曾经如是》中,他将云南村民灾后集体移民美国的虚构情节,与真实采风时国家和军队的救灾事迹割裂,甚至让角色说出“美国是所有 Z 国人需要投奔的地方”。
这种对国家形象的刻意丑化,在《江云之间》中达到顶峰 —— 剧中将改革开放后的内地暗喻为 “日军占领的东北”,并通过台词 “东北不是说坐火车就能回得去的” 影射两岸关系。
更讽刺的是,这部争议作品的首演地选在台北,而相关讨论帖在豆瓣等平台被连夜删除,凸显其心虚本质。
其团队核心成员的立场问题同样触目惊心。
上剧场前首席执行官杨采薇曾在朋友圈公开发表 TD 言论,并与演员发生激烈冲突,而赖声川对此始终保持沉默。
这种纵容,让其剧场成为 “歪屁股” 言论的温床,也让公众对其 “两岸文化桥梁” 的自我标榜嗤之以鼻。
商业帝国的 “艺术包装”:高价票、剽窃与控评赖声川的商业版图堪称戏剧界的 “隐形帝国”。
他以 “精英内容” 为幌子,将《如梦之梦》票价炒至 5000 元,创下中国话剧史纪录,却被观众吐槽 “花一万元看了个旋转座椅”。
这种高价策略被质疑是利用 “艺术大师” 头衔收割韭菜——很幸运,当时还真被收割过。
这种吸血透支的营销方式最终遭到反噬,2023 年其专属版《如梦之梦》上座率不足三成,豆瓣评分仅 6.6,印证了市场对其 “伪艺术” 的唾弃。
在创作层面,赖声川的 “独立创作” 光环同样摇摇欲坠。
《暗恋桃花源》的经典台词实为演员金士杰原创,《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被曝剽窃李国修、李立群的手稿,甚至学生集体创作的《如梦之梦》也被其据为己有。
更恶劣的是,他通过雇佣水军刷分、删除差评等手段操控舆论,《曾经如是》豆瓣评论区出现大量 “电视剧拍得真好” 的错位留言,堪称控评界的 “黑色幽默”。
撕下 “大师” 标签,回归创作初心赖声川事件绝非孤立个案,而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某些文艺从业者的傲慢与堕落。
当艺术沦为商业投机的工具,当创作者丧失对法律与道德的敬畏,所谓 “大师” 注定将迎接舆论的洗礼——在这个短视频时代,观众早已不是任人愚弄的 “傻子”,他们用脚投票的速度,永远比资本包装的速度更快。
当毒演员走上舞台,当作品成为收割工具,当创作者与其分道扬镳……迎接他们的,将是来自“操控”的反噬。
至此,也提醒所有创作者,永恒的作品永远是对人性的真诚叩问,而非对权力与金钱的谄媚迎合,只有真正的尊重观众,作品才会留在观众心中。
"

作者:蓝狮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蓝狮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