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个地理与文化交织的独特存在
日期:2025-08-30 11:47:42 / 人气:8
在中文语境里,东北不只是简单的地理概念,更像是一个独特的省籍概念。当询问东北人来自哪里时,他们往往第一时间回答“东北”,而非具体省份,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区极为少见,像“华北人”“华东人”等表述鲜少作为人群指代。东北三省紧密相连,比如在沈阳街头,随处可见秋林食品、马迭尔冰棍(均为哈尔滨品牌)的店招,豆浆店还会强调用的是“黑龙江海伦大豆”,毫无隔阂之感。要深入理解东北,需探寻其作为一个超 100 万平方公里广袤地域,形成强烈一致性的原因。
东北:为何呈现“均质化”
地理范畴:不止东三省
人们常说的“东三省”并不完全等同于东北,严格来讲,东北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东三省和蒙东四盟市总面积约 12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13%,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人口数为 1.09 亿,占全国人口不到 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85.8 人,低于全国平均的 147.06 人,整体较为“地广人稀”。
观察东北地形简图,便能直观感受其地理形态的完整性。东北主体是“三山夹一平”,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条山脉围合出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这种地形结构类似盆地、谷地被周边山地环绕,中间是适宜农耕的平原,在关内,山西、江西乃至川渝分治之前的四川也有类似地理结构,但东北的地理尺度更大。仅东北平原面积就达 35 万平方公里,超过山西、江西或者四川盆地。而且,东北自 17 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极其重要,虽因治理需要被拆分成几个省,但不影响其自然地理的统一和完整。
东北的“均质化”还体现在人口结构上。历史上,汉族主要生活在辽宁,尤其是辽中南地区,辽宁以北多是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游牧、渔猎民族的家园。清朝长期实行边禁,近一两百年来,关内居民大量涌入东北,突破柳条边。辽宁中南部在明朝隶属山东,清朝中晚期“闯关东”潮中,山东人是主力,可类比为“山东填东北”。现代东北相当一部分居民是 20 世纪以来,尤其是清朝灭亡后迁入的,这种短时间、集中且原子化的移民迁入,强化了人口的均质性。
行政区划变迁:省籍归属感弱化
东北被全面稳定纳入中原王朝治理体系始于清朝,从清初到现在,其行政区划经历了相对频繁的变动,这使得东北人的省籍归属感弱于关内。
清初到《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签订前,东北未设省,分属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以及内蒙古东部盟旗。盛京将军驻盛京(今沈阳),统摄区比今天的辽宁省略小;黑龙江将军先驻黑龙江城(今黑河),后迁至齐齐哈尔,统摄区域包括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承担对俄防务主责;吉林将军驻吉林(今吉林市),统摄区主要辖松花江干流、乌苏里江流域及黑龙江下游干流,覆盖长白山山区。
清末,奉天、吉林、黑龙江分别设省。奉天省在原盛京将军辖地基础上有所延伸(部分延伸区域后重划给吉林),吉林和黑龙江省界略有调整,但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主要是丢失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国土。此时,黑龙江和吉林大致以松花江下游为界,内蒙古盟旗仍相对深入东三省,旅大沦为日本殖民地。
民国早期到“九一八”事变前,有“东四省”的说法,即东三省加上热河。辽宁地域继续向西北延伸,覆盖部分原来的内蒙古盟旗,吉林和黑龙江格局基本未变。这一时期,辽宁(1929 年改称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省会情况、内蒙古东部盟市的建制等信息,有助于理解沈阳成为东北天然第一中心以及内蒙古东四盟市被视为东北的原因。
1932 年到 1955 年,东北经历复杂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动,行政区划高频调整,导致东北人的省籍意识更加模糊,因为所在省频繁变动,不变的只有“东北人”身份。这一时期变动过于复杂,与今天东北省界对应性不强,故不做详细列举。
1955 年,热河省撤销,中国从苏联收回旅大,东北行政区划基本定型成现在的格局。但在特殊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分拆,东四盟被分别划入辽吉黑三省,1969 年到 1978 年,这种行政区划维持了近 10 年,这也是至今有人提及东四盟市曾属东三省管理的原因。1979 年,内蒙古自治区恢复原状,东三省和蒙东的格局也完全恢复。
与 1932 年之前的东三省相比,现在东三省格局有三点主要区别:一是黑龙江和吉林从一西一东变为了一北一南,省域划分与自然地理的吻合度有所下降;二是长春、哈尔滨分别取代吉林市和齐齐哈尔成为吉林、黑龙江两省的省会,吉、黑两省省界重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两个大城市分别落在两个省;三是内蒙古东四盟市不再属于东三省,而是纳入内蒙古建制。
如何为东北分区:地理与人文视角下的多元差异
东北的行政区划分区无法对应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区,若从地理视角重新分区,大致可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特点鲜明。
大兴安岭及其周边
以大兴安岭为核心,地跨内蒙古通辽、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等地,还包括大兴安岭东麓的科尔沁、西麓的呼伦贝尔草原等。原始地貌以森林、草原、湿地为主,曾是柔然、鲜卑、契丹等民族的发祥地,后来是蒙古族主要聚居区之一,近代以来汉族逐渐涌入。当代经济形态有林区、旅游、边贸经济等。
松嫩平原
由松花江和嫩江形成的冲积平原,是东北平原的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长春、松原、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等地。原始地貌以湿地为主,经人类活动改造,主要用地类型变为耕地。这里曾是东北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地区,金朝政权从长白山区和松嫩平原交界的今黑龙江阿城崛起。该区域长期处于“柳条边”关外,大部分汉族居民是近两百年内迁徙进入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工业大厂和农业,是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全国顶级粮食产区,五常就位于此。
黑龙江东北部
是“两山夹一平”的小地形,两山为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缘,平原是三江平原。原始地貌为森林和沼泽,经人工改造,三江平原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原始住民以少数民族为主,大部分现有居民是近一百年内迁入的新移民。该区域有典型的矿业城市如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也有典型的林业城市伊春,经济以工矿业、农垦和林场经济为主。近年来,受资源枯竭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颓势明显,是东北人口流出最严重的地区。
燕山东路和辽西走廊
燕山是东北和华北的分界线,具体到东北区域内,燕山山脉东段的努鲁尔虎山脉较为重要。其以南是秦皇岛经葫芦岛到锦州的狭窄辽西走廊,包括赤峰、朝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市,从地理到文化上都属于华北到东北的过渡带。该区域工矿业,尤其是资源产业比较发达,阜新曾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矿所在地,也是最早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较大的经济转型压力。
辽河平原
由辽河及其支流冲积成的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沈阳、抚顺、辽阳、营口、盘锦等都在这个平原上,是辽宁乃至整个东北的“精华地带”。该区域气候相对温和,从汉朝起就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后金政权在辽阳、沈阳发展壮大,该区域在清朝被视为祖地。近代以来,是东北重点发展的工业区之一,沈阳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
长白山区中南部
长白山区传统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中部聚居了大量近代以来从鸭绿江对岸迁移入境的朝鲜族人,主体是延边州。西南属于辽宁,曾是努尔哈赤起兵之地。原始植被是森林,有较为丰富的矿藏。抚顺、本溪等属辽河平原向长白山区过渡地带,曾因其矿业资源优势成为工业重镇。近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发展支柱。
大连及其周边
大连及其周边单独列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大连市区纬度略低于北纬 39 度,比北京、天津更靠南,有明显的海洋性,冬季较为温和;从人文地理角度看,大连先后沦为俄国、日本的殖民地,20 世纪上半叶和东北其他地区治理主体不同,移民层次和山东移民比例有差异。大连话属于胶辽官话,而非东北官话,一些大连人不认为自己是“东北人”,东北其他地区人也未必都认大连人是“东北人”。目前,大连是东北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是兼有二三产业的综合性经济中心,也是东北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
虽然东北整体较为“均质化”,但分成七个部分后,能看出显著的内部差异。从自然地理角度,辽河平原和大连周边相对温和,其他地方更为寒冷;从经济地理角度,辽河平原、大连周边经济表现较好,松嫩平原次之,其他地区则呈颓势。通过对东北这些方面的了解,我们能对东北有更全面、深入的整体认知。
作者:蓝狮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低 GI:健康食品的下一个主战场08-30
- AAAI - 26投稿情况概述08-30
- 东北:一个地理与文化交织的独特...08-30
- 法拍江湖:是 “捡漏天堂” 还是...08-30